佤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,1998年全省佤族人口有36.64萬人,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2.76%。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,佤族有383023萬人.佤族主要分布在瀾滄江、薩爾溫江之間,怒山山脈南段地帶。從行政區劃上來說,佤族主要居住在臨滄地區的滄源縣、耿馬縣、雙江縣、永德縣、鎮康縣;思茅地區的西盟縣、孟連縣、瀾滄縣;西雙版納自治州。其中滄源縣和西盟縣兩地的佤族占我國佤族總人口的50%以上,是佤族的主要聚居縣。歷史上佤族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自稱。居住在西盟、孟連、瀾滄的佤族自稱“阿佤”;居住在滄源、耿馬、雙江和瀾滄部分地區的佤族自稱“巴饒克”;而居住在永德、鎮康的佤族則稱“佤”。這三種自稱都有“居住在山上的人”的意思,這與佤族的居住地域的地理條件是一致的,也說明佤族是此地的最早山居民族。
阿佤山區地處高山,屬典型的亞熱帶氣候。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垂直溫差大,年平均氣溫在15℃—17℃之間。一年分為干季和雨季,雨季在5月至11月,全年約85%至95%的降雨量集中在這個季節。西盟縣城位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,終年云霧繚繞,氣候溫濕。每逢冬季,可以看到頗為壯觀的云海,整個縣城懸浮在云層上端,宛如仙境一般。阿佤山的土壤有紅壤和黃壤,含沙質,比較肥沃,分布于山區,適宜栽種旱稻和包谷;壩區有粘土,適宜栽種水稻。其經濟作物有甘蔗、茶葉、棉花、木薯、麻、木棉、煙草、藍靛、藥材、龍舌蘭和紫梗等,還有黃果、菠蘿蜜、芭蕉、□□果、木瓜、核桃、花椒、油桐等果樹和經濟林。常見的野生動物有麂子、馬鹿、野豬、穿山甲、豹子、熊、大象、虎、猴子等。佤山的地下礦藏很豐富,主要有銀礦和錫礦。早在明末清初,這里就開采銀礦,至嘉慶年間,銀礦的開采規模達到最大。由于佤族歷史上實行刀耕火種的輪種制,對森林及土壤的影響較大,現在森林樹木已經很少,且多為雜木,山上竹子種類繁多,是佤族蓋房、制作家具和生產工具的主要材料。
佤族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。佤族先民很早以來就分布在瀾滄江、薩爾溫江流域,那時他們的居住區域比現在要廣闊得多,北至保山、騰沖、永平、云龍,南到緬甸景棟和泰國景邁等地區。經過長期的融合、遷徒,才形成了今日的民族分布狀況。由于佤族歷史上沒有文字,其歷史源流難以考證,只能依靠民間歷史傳說、神話及實地調查來推測。在佤族民間普遍流傳著的“司崗里”的傳說,就是講述佤族先民的最初來源。“司崗”有石洞和葫蘆的意思,“里”是出來的意思,即佤族的祖先是從石洞或葫蘆里出來的,這個石洞和葫蘆在離西盟和滄源不遠的巴格岱(今緬甸境內)及萊姆山(今緬甸境內)一帶。新中國成立前,當地的佤族將這兩個地方視為圣地,每年都要在此地舉行祭祀活動。
佤族服飾絢麗多彩,女子服飾上身為無袖無領的黑色小短褂。下著自織的黑、紅、藍條紋的及膝筒裙,小腿和腰部套著用箭桿草、大茅草或野竹制成的若干篾圈,有的漆成黑色,耳墜大銀環,頸掛碩大的銀項圈和成串的珠子;男子著無領短衫,黑色寬襠長褲,頭纏黑色包頭,外出時常身背筒帕,腰佩長刀、銅炮槍和弩弓。佤族主食以大米為主,玉米、小米、蕎麥為輔。喜吃菜、肉、米一起熬煮的稀飯,平時不做炒菜。近年來,隨著科學種田的普及,糧食產量有了較大的提高,生活水平有所改善,佤族的這種飲食習慣逐步趨向漢族,多數家庭已經開始吃干飯和炒菜。佤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半山坡,房屋為“干欄式”的竹樓茅草房,上層住人,下層為牛圈。由于佤族居住在山區,所以交通多有不便,村寨之間以山路和藤橋相連,村民平時趕集、串親都是步行,很少乘坐牛車、馬車、汽車等交通工具。佤族有許多傳統節日,其中主要的節日有過大節(即漢族的春節,農歷正月初一)、新米節(農歷八月十四日)、取新火節(農歷三月初一)、’撒種節(農歷四月)、蓋新房。其中以撒種節、蓋新房和新米節最為隆重。近年來多數年輕人受漢族影響,隨漢族過中秋節和端午下。
歷史上,佤族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,同姓不婚。青年男女戀愛婚姻自由,雖然也有少數父母干涉包辦,但最終還是由子女自己選擇。夫妻不合可以離婚,再婚不受干涉。男子的婚姻自主權相對來說比女子的要強,父母如果不同意女子的婚事,可以責罵女兒,不給飯吃或對男方提出過高的經濟要求,因此產生,“偷婚”現象,即男女雙方私奔數日后回來認親,“生米煮成了熟飯”,雙方父母也無可奈何,只好認可。佤族家庭以父系為主。家長在家庭中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,每戶家庭人口在4—5人之間,十二三歲的孩子就要和成人一樣,參加主要的農業生產勞動。從前佤族在蓋新房、婚禮、喪禮時都要“剽牛”,現在的佰族婚禮以殺豬代替剽牛,所殺的豬—半留給女方父母,另一半用于待客。婚禮要請親戚及同寨人吃一頓中午飯,婚禮上,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機會,他們用佤語對情歌,舊時男女雙方擇偶,歌喉的好壞是一個重要的因素。過去佤族青年大多數在喪禮上串姑娘,現在則改在婚禮上。佤族舉行喪禮時,全村的人不請自到,自動湊一些柴、米、油、鹽、水酒為死者送終。整個喪禮歷時3天,送禮的人數及禮金的數量都要比婚禮上多。
佤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,認為一切生物都有靈魂和鬼神,神是吉善的,而鬼則是兇惡的,辦事要祭神,人有病痛、災禍就要叫魂做鬼。盡管在其神話傳說“司崗里”就已經提到醫藥對病痛的作用,但由于當時的生存環境和社會歷史發展的局限,他們只能將一些人類無法解釋的現象歸結為鬼神使然。在長期的與自然環境的抗爭中,佤族積累了有關天文、地理、氣象及農業種植等方面的知識。他們善于使用干支紀年紀日,作為取名、祭祀、出行、辦事的依據,雖然沒有文字,但這種方法經過世代口耳相傳一直在佤族群眾中流傳。此外,早在18世紀,佤族就開始應用簡單的機械原理,將齒輪運用在棉花脫子機上,并懂得運用一定的醫藥知識。他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,其中有神話、傳說、詩歌、寓言、民謠、諺語、童話、敘事長詩、抒情長詩等等,從多個側面反映了佤族人民的審美、道德、宗教、風俗及文化,成為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。
新中國成立以來,佤族社會從原始社會末期一步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,從刀耕火種到修溝挖渠,科學種田,經歷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化,社會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,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。